導航

肿瘤内科医生贾琳:不断学习乃行医之本

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,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.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.

出生于医学世家的贾琳医生,如今也是一名出色的肿瘤内科医生,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,服务于临床和转化研究之间,在追逐创新医疗技术的路上不断探索。

“医院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,对于医院我并不陌生”,贾琳医生回忆起儿时的事情,“小时候生病我都知道自己去找医生,穿梭在医生、护士、药房之间去完成打针、吃药,后面选择学医也感觉挺自然的。”

贾琳医生的爷爷是一位老中医,父亲是一位中西医结合的医生,医学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,爷爷在贾琳主任选择医学的时候还找她悉心长谈,“爷爷作为老一辈的中医,他觉得中医医生是需要在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时间历练后,成为了老中医,才会有人找你看病。医生需要承受孤单寂寞,需要经历漫长的成长过程。”

贾琳医生确实也经历了如爷爷所说的“孤单寂寞”,但怀抱着对这份专业的热爱,在20多年中一直学习并且跟着肿瘤内科一起成长。

兴趣,是最好的老师

“当时刚做住院医时,在肿瘤专科医院轮转的第一个科室是CT室,每天看到的都是肿瘤患者的影像,我就特别好奇,肿瘤到底是怎样发生和治疗的,”,这份兴趣的初始驱动,让她选择走向肿瘤内科方向。

在肿瘤化疗的年代,贾琳医生就通过各种临床及科研的多种形式,学习化疗的治疗,随着肿瘤治疗方法的进一步推进,靶向时代的来临,学习和研究靶向药物就成了必然,“肿瘤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,这么多年走过来,发现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临床上不落伍,就这样继化疗学硕士之后,又学了一个研究靶向药物的肿瘤学博士”。随着免疫治疗时代来临,40岁的贾琳医生毫不犹豫的选择去美国哈佛大学/麻省总医院做肿瘤免疫学的博士后。

积累了超20年的临床经验,贾琳医生表示,“医生的成长是和专科的发展、持续的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绑定在一起的,有了兴趣就去钻研,再把所学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回馈患者、帮助他们,丰富临床实践经验,这才是行医之道的本质。”

积极加入国家级及省级专委会的工作和交流,也是能够了解到本专业最新领域的一种方式。“我会加强与外院专家同道的交流,也会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加强与医院各科室的协作,包括药品在临床的使用效果,医院是否能找渠道引进药品用在患者身上,有哪些科室及专家能够为患者的获益而共同努力,有哪些国外的创新治疗方法可以借鉴等,都需要不断的去了解,”贾琳医生每天都会利用琐碎的时间去了解重要的行业信息,与我院的药剂科在肿瘤创新药品方面一并合作,做到实时更新。

根据实际情况,摸索新的治疗方法

行医这么多年,贾琳医生认为医学知识5年就要更新一次,一方面是重温旧的知识,另外一方面是去与现有医院齐平或者水平更高的地方进行学习,正因为有这种不断进取的心,贾琳医生曾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团队学习,深刻体会到从患者的角度进行多学科会诊的有利方面,“每个医生的知识面是有限的,在治疗的时候如果能让更多的专科介入,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,”这也是贾琳医生在加入深圳新风和睦家之后,期望能为每位患者进行多专科会诊,针对不同的病种让不同专科医生介入,包括影像科、放疗科、大内科、麻醉疼痛科、外科、营养科、药剂科等,全方位的去帮助患者找到最适合的诊疗方案并进行长程管理。

“如果在现有医疗模式下无法让治疗达到预期效果,我们会为患者去探索新的治疗方法,”贾琳医生介绍到,“可以通过医生自主发起的临床研究进行治疗模式的对比,就能探索出一些适合自己国家、专业或者领域的一些新的让患者获益的模式和方案。”

“这些年大家越来越重视科普教育,我们在医疗上除了把病治好还需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,保证各器官功能,”贾琳医生介绍到,现在很多专委员会通过编制指南和制定一些标准来规范和指导诊疗,“针对癌症我们建议全流程管理,从一级预防筛查开始,甚至防控前移,可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。”

沟通,是医生的必备技巧

“曾经的我非常内向,但医生需要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去了解病情、既往合并症及个人意愿、经济等所有情况,这就是所谓的‘话聊’,慢慢的,我话也变得多起来,语速也越来越快,”时间有限,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信息、正确快速的抓取到、有效的让患者及家属完全理解病情及方案,并积极配合规范的诊疗过程,这就需要考验每位医生的能力了。

“与患者建立信任度需要有夯实的医学专业基础,还要有认真且细心的态度、及一份同理心,这是最基本的条件,再者需要强有力的沟通能力,”在多年的临床沟通中,贾琳医生已总结出,“医生需要有概化能力,即梳理千头万绪的病例细节,汇总后,再用老百姓能懂、且可以接受的语言输出,让外行也能立马听明白”。

和睦家醫療